首页 新闻与媒体 新闻内容 大连光洋科技: 想不受制于人 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

07/09/2020

大连光洋科技: 想不受制于人 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

大连光洋科技:想不受制于人 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

“5年前,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几乎被几大国外巨头占据,一台加工长度2.6米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售价高达2200万元。后来2015年自主研发成功,外商竟将售价直接降为每台1200万元。”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这样告诉记者,这也正是光洋科技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动力。昨日(5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活动采访团来到了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探访大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打破国外巨头的市场垄断

据了解,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是一种工件一次装夹就可完成五面体加工的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的高端数控机床。于德海表示,在大连光洋的产品推出前,由于国内在能源、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领域对推进器螺旋桨和汽轮机叶片工程等部件加工的巨大需求,即使国外产品卖到天价,国人也只能照价埋单。

随着国内数控机床自主研发不断发力,国外巨头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时代很快成为了历史。据于德海介绍,如今,进口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虽然在国内市场大幅降价,但市场占有率却呈下降趋势。因为光洋科技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凭借85%以上的自主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以更优的性价比,短短几年就已经从国外巨头手里抢下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于德海说,大连光洋搞自主研发,为的就是彻底打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垄断,以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控机床,助力本国航空航天、电力、船舶、军工等各领域发展。

“逼上梁山”的自主创新路

“大连光洋科技下定决心走自主创新之路,其实纯属‘逼上梁山’。”回顾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于德海感慨道。

1999年的一段“屈辱”的经历,让于德海最终选择了走“自主创新”之路。当时光洋科技需要购买两台数控机床,而国内企业没有能力生产,只得选择购买某制造大国的进口产品。让于德海万万想不到的是,对方将机床卖给光洋科技的前提是一个附加的“霸王条款”:机床的安装地点、使用人员、用途必须接受国外厂家的严格限制,如果光洋科技擅自挪动机床,或者变更用途生产其他产品,机床将被厂家设置的加密锁自动锁死。如果这样,光洋科技花重金买来的设备,将立刻变为一堆“废铜烂铁”,而对方却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通过这段经历,于德海深刻认识到,某些制造大国毫不掩饰对我国的航空航天、军事、制造、科研等关键领域的限制,企图通过严密的技术封锁,卡住我国科技企业的“脖子”。

“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光洋科技从此认定了通过自主创新,与国外巨头面对面竞争的发展道路。于德海说,当时花了大力气引进人才,建起了“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超大规格的、可加工大叶片的五轴叶片铣,自主研制成功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打破了我国航天航空等领域叶轮类工件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的“中国创造”。

2003年,VGW400-U高精度五轴立式机床从大连启运出口德国,创造了中国自主研发高档数控机床返销发达国家的历史。


打造数控机床的“地下王国”

伴随大连金普新区的快速发展,光洋科技在高档数控产业也已建立了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公司产品自主化率达 85% 以上。不但关键零部件自主率高,而且技术完全自主,相比进口机床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

“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必须自己造。”于德海强调。

在金普新区董家沟街道一处僻静山谷旁,有一大片草坪。在这片草坪下,一座面积相当于3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地下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于德海告诉记者,这座厂房占地4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9亿元。“将来这里生产的数控机床,将彻底打破少数几个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

记者了解到,将工厂建在地下,因为精密机床的生产必须在恒温环境下进行,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设备和产品精度。地下工厂辅以光洋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能效综合控制管理系统,将大幅降低后期运行成本,并为确保产品精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德海告诉记者,通过自主研发的“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供配电+智能环境监控”技术产品,光洋科技将在这里实现各类生产设备、辅助设备互联互通,及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管控。“光洋科技20多年来培育的数控产业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以及与用户合作建立的协同创新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改变中国数控机床版图的底气。”